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会计职称论文范文

会计职称论文范文

会计职称论文

会计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1.会计审计工作中的诚信问题。一个企业的经营过程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多数企业会严格按照规章来办事,但是个别企业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诚信问题:第一,个别企业盲目追求自身利益,粉饰财务报表和体系,利用各种技术和手段将真实的财务报表隐瞒,用一份虚假的报表来迷惑大众以达到自己追求利益的目的,这就出现了财务报表与实际不符的现象。第二,会计审计中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较低,在财务工作中造成财务信息失真。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企业会计工作的质量,最终为企业管理决策中存在重大过失埋下隐患。

2.诚信的重要性。我国坚持市场经济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经济模式,市场经济追求自由,自由环境下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诚信是保障经济能够自由健康发展下去的重要原则。会计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各种经济得到运行和应用都离不开会计,若是诚信问题出现在会计工作中,其带来的损失和影响必然是不可估量的。会计行业是对诚信要求最为严格的行业,若是会计行业中失去了诚信,那么独立的审计工作就无从谈起了。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说,会计师事务所与评估方、审计单位一味迎合,抛掉自己的专业素养,只顾自身的利益,不能如实评估实际资产诚信价值,制作出虚假的审计报告,这不但损害了会计行业的诚实信誉,还会损害到国家利益。

目前看来,我国的会计行业的确出现了所谓的诚信危机,并且已经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会计师出具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仅仅对自身有利,对被审计单位也是有利的,所以说这种诚信问题是被审计单位默认的,他们喜欢这样的审计报告。在这个恶性循环当中,受益的是当事人双方,受损害的外部企业和社会。因此,这是恶性循环得以长存的道理所在。

二、会计审计诚信价值的博弈理论

经济学领域有一种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并且有着深远影响的方法论,即博弈论。博弈论主要集中在博弈双方或多方就彼此之间存在的对抗、冲突等进行讨论。市场经济运行原理也可以通过博弈论来进行解释,市场经济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看作是博弈论中的一个主体,不同的主体代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但是这些主体所掌握的信息量是不尽相同的。就经济发达的地区而言,市场经济机制相对成熟,信息流量大,流转速度也快,不同的主体之间掌握的信息量也可以更加对称。此时,博弈的结果是呈现均衡趋势的。但是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甚至落后的地区,市场经济体制是不完善的,信息量很小,信息流转速度慢且相对闭塞。此时,博弈的结果就要取决于各个主体掌握的信息量的大小,谁的信息量大且有效,谁就是这场博弈的胜出者,非对称信息也是通过这种形式表现出来。

三、审计与被审计单位的状况分析

会计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1.1会计信息的功能分析

1.1.1会计信息的基本功能根据价值工程原理,价值分析的核心是功能分析,就是要对分析对象进行功能定义。这种定义不仅要定义其主要功能,还要定义其辅助功能,并列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下面就会计信息的功能进行定义。会计信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对宏观经济调控和微观经济管理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将其作用概括如下:①为管理者作出经营决策,加强经济管理服务。企业将生产经营的全面情况进行搜集,整理,将分散的信息加工成系统的信息资料,传递给企业内部管理部门。企业管理者可及时发现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决策,采取措施,改善生产经营管理。②为投资者进行合理的投资决策服务。在市场经济环境里,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股东和债权人,无论是现在或潜在的投资人和贷款人,为了作出合理的投资和信贷决策,必须拥有一定的信息,主要是通过会计信息了解已投资或计划投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③为政府部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服务。国家有关部门根据企业报送的会计报表,监督检查企业的财务管理情况;了解税收的执行情况。④实现现代经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现代经济的特点之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者将企业委托给经营者,经营者承担着所有者所赋予的经管责任,包括财产的保管和使用以及增值的责任,经营者是否称职,所有者能否实现目标,完全取决于会计信息。会计向投资者提供企业受托责任的履行真实而详细的资料,如经营者的投资方向是否正确、成本高低、赊销业务、筹资业务是否合理,利润总额、缴纳税款、利润分配是否合法等等。一旦没有会计信息,投资者将不无法证明受托者是否履行了契约承诺的责任,也就不敢将自己的资产委托给经营者管理。因此可以说会计信息的存在保障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顺利进行。⑤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近些年来,空气污染、水质变差、生态失衡、交通拥挤等社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于是出现了社会责任会计,它要求各级政府采取措施迫使企业对社会的生存环境负责,同时通过会计信息公开,以及会计和审计的监督来证明各级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是否工作有效。可见,会计在民主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综合上面的作用,笔者运用价值工程的语言对会计信息进行定义:会计的基本功能就是“有利于经济决策”。

1.1.2会计信息的辅助功能基本功能定义后还必须定义辅助功能,辅助功能是实现基本功能的所必需的功能。基本功能确定以后是不能改变的,而辅助功能是可以改变的。在辅助功能分析时会出现以下情况:一是辅助功能不足,影响基本功能的实现,这就需要增加辅助功能,以实现基本功能;二是辅助功能剩余,这就需要减少剩余的辅助功能,以节约成本;三是以新的辅助功能替代原来的辅助功能,从而节约成本。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总是通过对辅助功能的研究,发现是否有剩余、不足或替代的新功能,并对其进行增删、替代来达到提高基本功能和降低成本的目的。会计信息的基本功能是通过三张会计报表显示出来的,三张报表各有自己的功能,这就是会计信息的辅助功能。第一是“资产负债表”,该报表提供的信息是企业某一时点(月末、年末)的资产分布情况以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情况。其功能定义为显示企业某一时点的资产和权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状况。第二是“利润表”,该表提供的信息是企业一段时间(月或年)利润形成以及费用支出和利润分配情况,其功能定义为显示企业一段时间利润和费用的支出情况。第三是现金流量表,该报表该信息是企业一段时间内的各项现金流出量和各项现金流入量以及现金净流量的情况。其功能定义为显示企业一段时间的现金流出和流入情况。会计信息的基本功能“有利于经济决策”是通过三个辅助功能实现的,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由此可以看出,只要增加辅助功能就会提升会计信息的基本功能,从而达到增加会计信息价值的目的。

1.1.3会计信息功能的质量特征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功能,实现其价值,会计学提出了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及时性、谨慎性、清晰性、实质重于形式和一贯性等9个质量指标。这些质量指标对于会计信息的功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决定会计信息功能的存亡和大小,不了解它们就不能完全理解会计信息的功能。现分析如下:第一层次的质量指标:可靠性和相关性。它们是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因为它们与会计的功能休休相连,缺一不可。假如会计信息很真实,即具有可靠性,但与经济决策毫无相关,这样的信息只是一堆与经济决策毫无关系的数字和文字,毫无使用价值;反之,如果会计信息与经济非常相关,即具有相关性,但数字全是假的,这样的信息不但不助于经济决策,还会造成错误的决策,给经济带来损失。可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决定会计功能的存在,两者之中缺少任何一个,会计信息的功能就不存在,会计信息也就毫无价值,由此可以说明,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基本质量特征。可靠性和相关性虽然同属第一层次,但它们也有上下之分,应该说可靠性是基础,相关性是基础上的建筑物。没有可靠性,其他的质量指标就没有了依据,也就无从谈起。就经济决策方面来说,会计信息的可靠与否会给经济决策带来正面效用或负面效用,而相关性一般不会带来负效应,顶多也是零效用,但它能影响会计信息功能的大小,相比之下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对经济决策更为重要。第二层次的质量指标:其他质量指标是属于第二层次的,因为它们只对会计信息功能的大小有影响,并不威胁会计信息功能的存在。

1.2会计信息的成本分析

根据价值工程原理,使用价值在其寿命周期都有一定的耗费,叫成本。其寿命周期分为生产期和使用期,其成本也就有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用公式表示:C=c1+c2公式中C为寿命周期成本,c1为生产成本,c2为使用成本。就会计信息而言,生产成本就是会计信息的制作成本,包括收集、处理、汇总和审计等成本。会计信息从原始数据到会计报表,期间要经过收集、确认、计量、记录、汇总和报告等过程。这就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耗费,包括会计人员的工资、计算机和财务软件的损耗、账簿费用以及其他办公费用等,另外还有会计人员的培训和出差等费用。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信度,会计报表还要经过独立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然后才能对外报告,这就要支付审计费用。制作成本都可以用货币计量,也把它叫做有形成本。会计信息的使用成本是指会计信息制作出来以后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按其是否直接用货币计量可分为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有形成本包括报表的传递费用、放在网上的费用、资料保管费用等。无形成本是指会计信息披露以后给企业带来的不能直接用货币计量的潜在的损失,主要包括:①竞争劣势成本,它是指竞争者通过会计报表获取更多有关企业的信息或秘密,从而调整经营策略,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带来的损失;②诉讼成本,它是指由于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提供误导信息等而导致对企业的诉讼,造成企业声誉受损或增加诉讼费用等。价值工程分析成本的目的在于成本必须与功能匹配,不是实现功能的成本必须删掉,即使是实现功能的成本,也要进行研究,看其在不改变基本功能的情况下是否有替代品可以降低成本。

1.3会计信息价值分析

会计信息价值是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功能)和成本的比率,要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就是要找到提高其功能和降低成本的途径。笔者认为增加会计信息的功能和降低成本的途径如下:

1.3.1扩大会计信息量,也就是拓展与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提升会计信息的功能,增加会计信息价值。会计的基本功能是通过三个辅助功能来实现的,只要增加三个或者其中一个会计报表的信息量就可以增加与经济决策的相关性。我们都知道进行经济决策必需掌握有关人力、财力、物力、市场环境和业务管理水平等信息,但企业的三张会计报表只是提供了企业财力和物力方面的信息,而对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人力资源,却未能提供信息,也就是说从会计报表中看不到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如果将人力资源的信息增补到会计报表里,就可以增加会计信息量,提高会计信息的功能,这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具体做法是对“利润表”作一些补充,就是在该表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项下将“工资费用”显示出来,并另设置一张“工资费用附表”,用来说明“利润表”中“工资费用”的详细情况。附表列示如表1所示。表1按部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一般职员等项目列示,当然也可以增删部门和项目。表1中管理部门、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各项金额合计与“利润表”项下列示的“工资费用”相同,各部门的人数相加与实际人数相同。这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人力资源、人员结构和工资水平,如果与其他报表的数据进行计算还可以获得“人均销售额、人均资产额、人均利润额”等数据。通过人力和财力、物力的比较,可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高低,并折射出企业管理水平好坏。

1.3.2缩短会计信息的编制和报送时间,增加时效性,提高会计信息的功能,增加价值。会计信息是有时效的,过时的信息就没有价值了。会计信息的价值与时间成反比,时间短,信息的使用价值就大;时间越长,使用价值就小;过时的信息,几乎就没有价值,因为它已成为历史资料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大,经济步伐加快,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人们必须根据多变的经济环境随时作出或改变经营决策,这就要求作为经济决策主要参考依据的会计信息能及时反映企业的变化情况,满足这种要求。但现行会计报表制度是每月报告一次,加上编制、报送时间,月报至少40天以后才能与使用者见面。这显然跟不上经济的步伐,需要改进。如果将会计月报改为旬报,每月报告三次,那么会计信息使用者就会更好的利用会计数据,因为越新的会计数据越接近现实,对经济决策就越有参考价值,会计信息的功能也就会大大提高。应该说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会计月报改为旬报是可以实现的。因为会计月报是在手工操作的条件下作出的,适应当时的技术条件。而现在每个企业都使用电脑,采用财务软件,极大地缩短了会计数据的处理过程。只要将原始数据输入电脑,软件系统就会立即自动将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都做好。另外。以后每个企业都会有自己的网站,将企业的会计报表及时放到网上,这就节省了报送时间,可以说会计信息实行旬报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也许有人会担心月报改为旬报后会增加税收工作量,其实税收还是按原来的月报征收,一点也不影响。当然这一改革会增加一点费用,但这费用是很少的,可以忽略不计。现在的问题是会计报表的编制和报送时间是财政部门统一规定的,要将月报改为旬报,财政部门要修改有关制度才行。

1.3.3降低会计信息的制作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的功能,从而增加会计信息的价值在手工制作条件下,会计数据的制作经过收集、确认、计量、记录、汇总和报告等程序,每个工序都要手工操作,效率很低。自财务软件问世以后,大部分的操作程序由电脑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节约了会计信息制作成本。尽管如此,每个企业无论大小还是要聘请两个或以上的会计人员,至少一个出纳,一个会计,如果大一点的企业,要聘用几个会计。假如某企业聘用了三个会计人员,每人平均月工资3000元人民币,再加“三金”和奖金等约1000元人民币,那么该企业每年要支付会计人员的工资费用约15万人民币,这对于一个小企业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开支。如果成立会计公司,将会计工作专业化、公司化,企业办理各项会计事务,包括账务处理、计税报税、审计和年检等。企业只要聘用一个会计人员做出纳员并收集原始凭证就可以了,而且在同样的业务条件下支付给会计公司的费比自己聘请会计人员要低得多,因为会计公司专业化和集中化,极大地节约了劳动时间,如办理年检、报税等业务,企业的会计人员每次只能办理本企业的业务,而会计公司的会计人员一次就可以办理几个甚至几十个企业的业务。如果上述企业将会计事务交给会计公司,那么该企业只要聘用一个会计人员,按其业务规模和目前的市场价格,每月支付费约2500元人民币就可以了。这样算下来,可以节约会计人员的工资费用7万人民币(150000-50000-2500×12=70000),此外,还可以节省财务软件费、办公费、培训费和纸张费等,同时还可以避免一些工作上的差错,因为在会计公司是由有经验的会计师审核确认和计量的,可以避免一些由于工作差错而带来的损失。其实社会上已经出现了记帐的会计公司,但还不很规范,数量也有待发展,我们应该从理论加以探讨和肯定,让其更好地发展,为会计的发展服务。

2结束语

会计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1.预算会计

预算会计是以政府预算和单位预算管理为中心,以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为目的,以预算收支核算为重点,用于核算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属于分配领域中的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非营利组织预算资金运动过程和结果的会计体系。预算会计的特点是组织目标不同:预算会计提供公共物品,具有非营利性;核算内容不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监督一预算为基础,以预算收支为主要核算内容;核算原则不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掌握和拥有资源会因外部或内部特定目的需要而受到限制,会计核算要求在资产总额等于负债与净资产总额基础上,强调固定基金与固定资产总额对应,强调专款专用;会计处理基础不同:会计处理基础是对收入或支出的确认与记录的标准。

2.当前预算会计体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预算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与支出,预算会计执行时都参考这些要素的基本预算原则去进行会计预算。与企业会计的实证研究快速发展相比,由于受数据获取途径等因素限制,政府会计研究基本还停留在规范研究阶段。政府的职能就是确保社会所有契约能够被有效履行,确保各契约方的合作。政府本身又是一组契约的组合,行政当局的任务就是通过协商签订各利益方都满意的契约,并确保契约的有效履行。政府会计实证研究就是运用契约理论来研究会计变更对各利益方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是逐渐分级的,依次为三级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主管会计单位。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是以收付实现制度为主,强调预算收支的会计处理。当前预算会计体系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现行预算会计体系不能完全反映出新政府组织结构下的新业务首先,现行的预算管理中预算单位的开资、购置的固定资产以及原材料等已经不是传统的由财政主管部门向单位拨款,而是由财务部门直接拨款到采购员账户或直接拨款到经销商账户。这样集中的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需要预算体系要有新的改革和适应性的变化。其次,还有一些政府单位拖欠工资现象,也不能通过预算报表反映出来,一些政府、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的货币资产的增加,都要求预算管理的核算要考虑到资金的具体流向,预算办法也要跟着改进。已经有几个试点地区开始了采纳集中核算和支付的策略,但是这种办法并不能囊括所有地区和地方财政预算方式,不能兼顾小的地方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不利于会计核算的全面开展。这样,新的政府单位组织结构下迫切要求有新的预算体系相配合。

2.2现行预算会计体系不能为编制部门提供会计预算信息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不能够为编制部门提供会计预算信息,主要表现在现行的零基预算中需要掌握单位各个部门的财务信息,才能编制零基预算。而不是传统的基数预算中简单的将支出数据上涨一个比例就能够知道各个部门的支出预算的。现在有好多政府及事业单位在构建固定资产、股权投资等方面都要有良好的预算编制方案。实际的财务运行中,有些单位的固定资产不及时入账,不及时折旧等漏洞,都是预算体系需要改革的地方。

2.3现行预算会计体系不能适应政府投融资改革和国际WTO的竞争的要求改革开放以后,无疑加速了我国经济的腾飞,财务会计领域业务范围逐渐扩大,预算会计也在中国加入世界WTO组织以后变得特殊起来。政府结构的复杂化、多元化,私人部门的加入,都给预算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关键问题是落实好权责发生制度。所以,以收付实现制度为核算原则的预算管理并不能够适应行政部门业务的需求,未能实现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体系。

3.加强预算会计体系的改革

基于以上现行预算管理体系的分析,针对上述预算会计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加强预算会计体系的改革。首先我们要重新建立预算会计体系,积极的引入委托责任制度和债权制度,完善新形势下的预算会计报表。新建预算会计体系包括财政、行政和事业单位的会计。其次,我们要将现有的预算体系逐渐转为以权责发生制度为基础的预算会计,这种制度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必须确认相应的经济资源,认真的管理和维护好政府的各类资产。再次,要完善政府会计的信息系统。要改变现在预算会计的不完整、凌乱的状态,就要积极对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特别是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培训和操作。要充分利用电子化办公操作系统以及电子信息技术,这样才能完善政务财政预算体系。只有从以上三方面入手,深入研究预算体系出现的问题,动脑解决并加以实践,相信预算体系的改革将不难做到。

会计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一、产权与技术视角: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

(一)产权视角

从产权视角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又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即从会计信息的供给方面、会计信息的需求方面、会计信息的供需结合方面进行分析。

(1)会计信息供给方面。

从研究会计信息失真原因的产权视角出发,需要正视的问题是:在大部分人看来,会计信息的供给是由会计人员提供的,事实上却不尽然。会计信息的主要作用是管理层对企业运营结果的反映,会计人员应该在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中扮演独立的角色,可以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全权负责,脱离管理层和相关委托人员的摆布和控制,处于中立、客观的地位。然而,现实情况中,管理层有时的运营结果并不理想,所得的原始企业会计信息必然也会反映出这种负面的波动,此时管理层对于产出的会计信息关注度远远超过了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关注程度,进而管理层会利用职权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传递进行干涉。通常情况下,管理层与会计人员的意向是一致的,因此,对于信息的供给方,若将企业的管理层定位于此将更符合所要论述的问题。从信息不对称问题来看,会计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因为会计信息的供给方掌握了信息生成的主动权,可以通过更改信息为自己谋利。而从成本收益原则问题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的供应方提供的信息仍受限于信息披露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大小的关系。从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出发,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增加了社会边际收益,但管理层更愿意选择从自身利益出发,节约成本,尽量少披露甚至不披露会计信息。

(2)会计信息需求方面。

会计信息的需求方随着企业产权制度的变更而变更。如,合伙制中会计信息的需求方主要是合伙人,有限责任公司会计信息的需求方主要是债权人和股东,除了上述的公司需求方之外,政府相关机构因关注社会经济发展也会对会计信息有所需求,由于需求主体的变化,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仅提出了质的要求,还有量的要求。而企业最终产生的会计信息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要,结果必然是部分需求主体的需求得到满足,但另一些需求主体仍旧对得到的会计信息满意度较低。因此,即使会计信息的供给方已经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仍然难免形成对某些需求主体而言质量有限的会计信息。

(3)会计信息供需结合方面。

会计信息的供需结合存在着两类主要矛盾:一是供方主体和需方主体之间的矛盾。供方主体只有从提供会计信息中得到相应的补偿和报酬才会有继续提供真实、可靠信息的动力,需方主体只有用尽可能少的成本获取尽可能多的会计信息才会从最终所得的信息中获取较大的满足感,给予所得会计信息质量较高的评价,这种一方要求高收益、对应方要求低成本的要求是无法完全契合的,导致了供需缺口,不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二是供给方式和需求方式的矛盾。会计信息的供给是统一的,但会计信息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单一的供给与多样的需求无法契合,导致了供需方式的缺口,也不利于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解决。

(二)技术视角

电子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广泛使用和快速发展提升了会计信息的生成效率、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用性。互联网的应用对会计信息中的数据处理、报告加工速度有了显著提升,为网络中的实时信息共享、年度信息整理和提供了便利的平台。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不仅使得会计信息的快速生成、快速成为可能,并且使得信息的实时传递成为可能。然而,正因为技术的先进性,信息生成过程中,相关人员对于信息的变更也变得简便而容易,通过工具对信息进行修改相比于人为进行信息修改所得的结果更精确,更具有欺骗性和迷惑性。

(三)基于产权与技术视角的会计信息失真治理思路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会计信息的供给方与会计信息的需求方地位不对等,换句话说,会计信息的需求方在信息获取方面处于不利的位置,而会计信息的供给方却因为距离信息初始来源最近,具有了相对优势的地位。提供什么样的信息、提供多少信息,都由会计信息的供给方来决定,会计信息的需求方只能被动地得到信息,如此一来,会计信息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此外,会计信息的供给不足、会计信息需求“搭便车”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要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就必须重新对会计信息的产权制度和技术产生方面进行思考,假设会计信息的产权重构和会计信息具体的生产流程再造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提升和改进,会计信息失真可以通过规定行为主体与规定行为主体的行为,即通过确立主体和行为来改进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会计信息的产权重构,主要在于清晰地定位会计信息的产权主体、产权属性分别是什么。在此必须明确会计信息的产权主体当中应当含有管理会计信息的产权主体(即企业自身)、财务会计信息的产权主体(会计信息供给企业),这二者统一归属于私人产品。这就意味着,会计信息来源于的制造者或者说生产者,他们是会计信息的供给方,具有了对于自己所产信息的产权,这种产权是从属于私人产品的产权。与此同时,对于传统的会计信息流程进行彻底再造,需要从多方面来考虑,笔者主要从管理会计信息和财务会计信息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和流程再造的过程设计,并且将重点集中在微观视角上。在对会计信息流程彻底再造之前,还需明确再造的目的是为了使最终形成的会计信息可以充分反映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对内会计信息要充分满足企业管理层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对外会计信息要实时体现出整个企业的情况并能为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带来实际的意义、满足外部使用者多样化的需要。除了这些基本的信息,可以反馈出无论是信息产权重构还是会计信息生产流程再造都是向着同一个目的努力的,二者的结合均是为了改变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从本源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提高企业所产生的会计信息质量,产权重构所规定的主体对应着会计信息生产流程再造所对应的行为,二者的结合是必然的,这两个元素缺一不可。

二、制度路径:供需视角下会计信息产权的重构

如果企业采用的产权制度有可能影响企业最终制造的会计信息,若企业自给自足,用自身产生的会计信息仅支撑自我经营所用,那么会计信息中被掺杂水分的概率大大降低,管理者没有动力继续对仅归属于自身使用的会计信息造假。对外,管理者扮演了双重角色,首先是个被动的角色———被外界监管,其次才是个主动的角色———主动管理企业运营,这两重角色的前提便已经解释了为什么会计信息对外公布时,在管理者的塑造下很可能会不同初始的原因,显然,这成为了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的障碍。因此,必须对会计信息的供应方面、需求方面、供需结合方面进行重构。

(一)会计信息的供给方面

传统的会计信息制造过程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在了会计人员身上,会计人员成为大部分会计信息造假事件中的责任承担人,但这种行为最初的动机也并不一定完全对应到会计人员身上。面对产出的会计信息对企业内部所起到的冲击,管理层必然是短期内最直接地受影响的群体,管理层对于最终会计信息的关注常常远超过会计人员本身。因此,会计信息供给主体应定为管理层而非会计人员。要解决供给方面的问题,只能先将角色严格归位,即切实地使会计人员承担起本该承担的任务,成为实际意义上的会计信息供给方,能够有公正、独立的立场对企业发生的真实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拥有会计人员的权利、履行会计人员的义务,独立于管理层的干扰之外,能够时刻从保护会计信息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原始的基础上做到会计活动操作独立、目标独立。

(二)会计信息的需求方面

传统需求中,任何会计信息无论面向企业内部管理层还是企业外部使用者,基本都含有同样的内容。然而现实对传统提出挑战,企业内部管理层、企业外部各个不同的信息使用者都反映出这种看似不一致实质上没有太大差别的信息供给与他们各自不同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缺口,导致最后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于到手的信息难以获得较大的满足效用,最终的会计成果或者承载信息量太小,不能提供太多有价值的信息,或者承载信息量过多,无法快速、有效地获取所需信息。因此,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方主体,同样要进行重构,从内部建基,起于内外统一,逐步实现内外有别,通过对企业内部管理层和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角色和视角的不同,分别整理出管理会计信息、财务会计信息,满足管理层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三)会计信息的供需结合方面

就企业整体而言,它同时扮演着会计信息供给方面和会计信息需求方面的角色,这也正是传统的会计信息产权主体所体现出来的,企业生产经营、同时反映自己生产经营的结果,管理层被监管、同时管理生产经营,这些活动本身不矛盾,但涉及到会计活动本身的特性———会计结果与各相关方利益挂钩,就不得不重新思考这种安排本身所具有的弊端及改进空间。企业组织同时担负了管理会计信息(对内)、财务会计信息(对外)的产出,现实是两类信息产出有大量重叠情况,要求两类信息产出相对独立。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信息产出分工,企业组织生产、同时组织管理会计信息的产出,而独立于企业之外的会计公司组织财务会计信息的产出,将其运作商业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信息质量决定会计公司的生存,最终提升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从会计信息产权重构的制度路径出发,针对前述产权方面存在的三个问题,可相应提出三种解决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共同实施,即实现会计人员的真实功用、将会计信息从内外统一过渡到内外有差别、企业与会计公司分开负责管理会计信息和财务会计信息生产,这对于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作用,但完全消除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仅依赖于这三条措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会计信息生产流程再造的技术路径出发,制度问题、技术问题同时跟进,实现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三、技术路径:会计信息的生产流程再造

在会计信息生产流程再造的技术路径改造方面,有两条思路,即建立宏观再造框架和建立微观再造框架。建立宏观再造框架涉及到企业、会计公司、服务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这四个相关主体,这也是大部分学者研究的框架构造重点方面,因此笔者主要从如何建立微观再造框架入手进行分析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微观再造框架的建立是基于宏观再造框架的正常运行之上,且它更强调企业内部管理会计信息流程的设计和再造,最后与宏观再造框架中强调的财务会计信息流程的设计和再造实现无缝对接,但这并不意味着微观再造框架不需要对财务会计信息生产流程进行再造。

(一)微观框架中管理会计信息的流程再造

企业内部管理会计信息的形成其基本主体包括企业的业务拓展相关部门、财务会计相关部门、上级决策部门等。其中,业务拓展相关部门、财务会计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产出会计信息,而上级决策部门则主要为管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价值法会计被事项法会计逐渐替代的环境下,管理会计信息形成的整个过程囊括了企业基本经济活动的初步汇集过程、分类处理的项目分配过程、事项源数据库的形成整理维护过程。而第一步的信息汇集过程和第二步的项目分配过程可以作为企业经营系统与会计信息系统共同采集信息的步骤,实现二者的步调一致。然后采取事项法将企业的管理系统加入到这两个系统中来,形成经营、会计、管理的内在步调统一,全面整合企业内部的三个系统运作过程。这样,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会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产生而自发进入形成程序,信息汇集、项目分配、事项处理最终都会与管理系统联机共享事项源数据库,企业决策层可以直接调用程序命令,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进行企业经营决策。在这样的管理会计信息再造流程下,企业的经营、会计、管理系统集成,能够为管理层提供足够的事项信息。同时,企业外部由ASP服务公司提供的经过会计公司处理的会计信息,也可以与企业内部形成的管理会计信息互通有无,辅助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流程再造的基础上,采用“事件驱动”,做到管理会计信息的同步更新。所谓的“事件驱动”是指当某一特定事件要求代码被激活,电脑接受其指令,流程的指定步骤会一一得到执行。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之后,与之关联的事项源数据会被收录到数据库当中形成备用资料,但不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只是将其暂时存储起来。一旦管理层需要使用某些具体的信息,只需驱动相关专用信息代码进行处理。在这种方式下,根据每个需求群体对信息的使用动机不同可以进一步区分出不同的事件,每个事件有对应的形成模式,最终管理层会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以“事件驱动”为主要切入点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流程如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和会计活动步调一致的前提下,会计信息的收录、保存、分类登记、整理入库工作从属于经营活动的分类,因为伴随着经营活动的产生和发展,这些信息的收存过程更容易进行。而遵循先保存待处理的规则,各个经营活动的相关部门和财务会计相关部门只是将事件源数据收入数据库中进行初步加工即可。企业管理层对应自己所需的信息在数据库中输入相应的处理代码,启动管理会计信息形成程序,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深层加工,产生同步更新的会计信息。

(二)微观框架中财务会计信息的流程再造

除了会计信息流程再造的微观模式之一:管理会计信息的流程再造,还需要关注会计信息流程再造的微观模式之二:财务会计信息的流程再造。财务会计信息的流程再造面对的主体主要为企业外部的相关者,即会计公司、ASP服务公司、相关利益方。这其中相关利益方牵涉到较多机构,一一分析具有一定难度,分析结果在应用方面也会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会计公司和ASP服务公司是需要关注的重点。会计公司承担的是无限责任,并且工作的集中领域是财务会计信息的专业化生产,类似于会计信息行业的加工商,这种行业性质决定了会计公司的工作重点:保障产出会计信息的质量水平、合理制定会计信息使用的收费标准。就保障产出会计信息的质量水平而言,会计公司生产财务会计信息的产品受众是面向市场而非企业内部,因此产出产品的质量无形中增加了公司的压力,短期内会提升企业争取业务的动力,长期内则会促进企业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为公司的生存、发展、获利而确保所提供的对应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度。其次,就合理制定会计信息使用的收费标准而言,会计公司收取的费用来源有两方面,一是来自于某些企业雇佣会计公司对本公司会计信息生成财务会计信息的报酬,另一个是来自于市场对这些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有所需求时支付的费用。ASP服务公司和会计公司有不同的使命,如果将会计公司比喻为会计信息供应方和会计信息需求方之间的中介和桥梁,ASP服务公司则可以被比喻为会计信息供应方或会计信息需求方和会计信息加工方之间的中介和桥梁,也就是说,ASP服务公司从企业获得初始的会计信息,随后将所得信息传递给会计公司,然后接收经会计公司加工整理过的会计信息,对外进行财务会计信息提供服务。当然,如果企业内部管理层需要会计公司形成的财务会计信息,仍然会被ASP服务公司当做普通的消费者对待,收取标准费用,获取财务会计信息,辅助生产经营决策,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企业管理层需要将内部管理会计信息和外部财务会计信息结合进行对比时。企业外部的相关利益方也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主体之一,如关注企业信息的企业投资者、向企业借款的企业债权人、关注企业运作的工商行政部门以及关心企业纳税的税务部门等。这些主体的视线落脚点不同,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时间自然也不同,投资者更愿意实时获取企业会计信息,所以愿意支付较高的费用以避免自己将来的损失,而税务部门就需要企业稍微滞后的会计信息方便统计和管理,这些信息的购买时间取决于需求者各自的需求。

四、结论

笔者运用相关经济学理论分析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内部源头,引用了会计信息产权主体与会计信息产权属性的概念区分来具体说明信息失真的原因。通过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解析,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和应对方法,分别从制度路径和技术路径给出了实施建议,提倡企业通过信息的产权重构和生产流程来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当然,这些路径方面的改革结果尚需要持续的观察和改进。

作者:张卫军单位:新疆塔里木大学

第二篇:委托的会计信息失真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及表现

(一)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大打折扣。不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甚至严重扭曲了企业重要的财务信息。会计信息失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所有者、管理者、利益相关者决策的作出,虚假的会计信息是市场资源配置失灵的导火索。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方式

会计信息失真体现在客观错弊和主观舞弊两方面。客观错弊包括会计规范失真和会计人员核算失真。会计规范在我国主要指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及其他会计制度、条例和补充规定等。会计规范制定者的知识的有限性使其不可避免地产生漏洞,会计信息造假者利用这一缺陷投机取巧,制造虚假信息。会计人员由于自身专业能力的局限性,有可能对会计规范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偏差,由此在实际核算中操作失误,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主观舞弊是指故意蒙蔽利益相关者,曲解会计信息,使其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对社会公众危害极大。主观舞弊主要包括利用关联交易和灵活选择会计政策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关联方交易往往通过购销业务、转让资产、资产重组等业务中对收入和成本进行包装,进而操纵利润,误导投资决策。此外,灵活选择会计方法如折旧方法的使用、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也可进行利润调节,产生舞弊信息。

二、基于委托理论的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

在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中,企业所有者即委托人雇佣并授权经营者即人经营、管理某些特定的经济活动,并向其支付一定的报酬,以取得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委托人和人基于事先认可的契约并按其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在股份制企业中,委托关系广泛存在企业的内外部,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各委托关系中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如下:

(一)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委托关系

股东是企业股权的主要出资人,是公司治理的最主要承担着。股东大会是股东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的最高权力机关。董事会是股东大会的业务执行机关,由众多股东推选出的代表自身利益、值得信赖的股东代表组成。从会计信息的供给角度来看,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公共产品,董事会向股东提供、披露会计信息时,并不能得到直接的经济利益,甚至会加大成本,由此其缺乏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从会计信息的需求角度来看,若董事对会计信息加大监督成本,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由此带来的经济利益,无法阻挡未付出交易费用的其他董事免费使用,即出现“搭便车”的现象。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若监督成本大于真实、可靠、相关地披露会计信息带来的效益,董事会成员则会降低交易成本,使得会计信息严重缩水。

(二)董事会—高层管理者的委托关系

在股份制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股东将其财产交付给高级管理层经营和管理,董事作为所有者代表与高级管理者的委托矛盾如下:

1.委托方和方的目标效用有偏差。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委托方和方都是理性的“经济人”,所有者追求的是企业预期收益最大化,经营者追求的是物质报酬和精神奖励最大化,如提高工资、薪金,职位提升、带薪休假等。在企业收益最大化的前提条件下,经营者获得的效用表现为所有者的负效用,即二者存在着潜在的利益冲突,其目标效用函数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当经营者自身利益不能实现时,往往会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即经营者可能会牺牲、损害所有者的利益来换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由于经营者掌握着企业的经营控制权,篡改、舞弊会计信息恰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强有力手段,由此造成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2.委托方和方的会计信息不对称。

所谓会计信息不对称,指所有者和经营者所拥有的会计信息在数量和质量方面不对等。尽管所有者是企业资金的提供者,但在多数情况下,其被视为企业主体的“外部人”,没有直接接触经营交易事项和会计报表的特殊权利。因此,所有者在获悉会计信息方面处于被动和劣势的地位。经营者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了如指掌,因此,其处于主动和优势的地位。若经营者只注重短期效应,通常会把握“信息不对称”这一契机。例如,为业绩考核会粉饰财务信息、隐瞒或夸大经营业绩来为自己谋取私利或敷衍塞责,为虚假的会计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

3.委托方和方之间的契约不完备。

委托方和方的权利和义务通过事先达成的契约如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法律法规、经济合同等来制约。但是任何契约不可能包含未来发生的一切不可预见的必然和偶然事件,契约的不完备的特性是客观存在的,为恶意变通和机会主义者留有余地。因此,经营者可能会利用契约这一不足和漏洞,恶意操纵企业会计信息,如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具体实务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4.委托方和方激励和约束机制存有缺陷。

经营者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通过一整套激励和约束制度来制约。激励即把管理层的报酬同绩效相挂钩,使其更加自觉地履行受托责任。当管理者所做的贡献与应得的利益不一致时,会削弱工作的积极性,这种不平衡性,导致管理层会利用会计信息优势来换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当企业管理不善导致企业股票的内在价值下降时,企业极可能被收购,管理层通常会被董事会解雇,为逃避责任,其通常舞弊财务信息。加之,若企业的监事会未发挥实质性的作用,管理层便存有侥幸心理,故意妄为。

(三)管理层—财会人员的委托关系

会计人员的职责是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并向外披露可靠、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管理层授权于会计人员,其切身利益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因此,会计人员往往会陷入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况。当管理层出于“经济人”的角度,恶意追求利益最大化,并损害所有者利益时,不可避免地要对会计人员威逼利诱,会计人员由于自身权利有限,为保住工作岗位,往往妥协退让,成为会计信息舞弊的同谋者。从而形成了“内部人操控”的局面,会计信息质量将大不如人意。

(四)董事会与注册会计师的委托关系

在现行审计制度下,审计委托人即企业所有者为监督检查被审计人即企业高级管理层的履行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委托审计人即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监督,并提供审计意见,以达到查错防弊和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公允的双重目标。审计的独立性是其基本特征,然而,目前大多数企业是以雇佣会计师事务所来聘任注册会计师为其查账,委托审计的实权通常掌握在经营者手中,即经营者即是委托者又是被审计者。经营者聘请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往往是应付股东委托,流于形式,在财务状况出现严重漏洞时,经营者甚至贿赂注册会计师,隐蔽、粉饰重要的会计信息,直接影响了审计报告的质量。

三、基于委托理论的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对委托关系中的双方权责作进一步的制度改进,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为一体的内部控制机制。首先从外部监督机制入手,一改企业领导考核、选拔制度,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到企业中,使人受到外部竞争市场的约束,以解决委托关系中“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其次,在董事会内部,减少内部董事的数量,增加独立董事的比例。独立董事并不妨碍企业股东发表客观意见和执行决策,以监管管理层,制衡高层管理者对股东利益的侵害,维护股东的正当权益。最后,落实监事会的职能职责。监事会是企业内部的监管部门,主要职责是企业的财务监督和防范风险。监事会成员应落实岗位职责,认真检查监督企业财务信息,来减少管理层舞弊行为。此外,设立由独立董事组成的独立审计委员会,配合监事会进行业务检查。

(二)完善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制度

建立并完善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制度,是解决委托理论下的委托方和方目标利益冲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依据马斯洛的的需要层次理论,人要实现物质与精神层面的需求。在股份制企业,物质激励包括绩效股方式、股票期权计划等。精神激励包括在职消费、社会地位的提升等。健全对经营者的激励体制,使其名利双收,带着使命感管理企业。此外,对由外部经济环境造成的企业经营亏损,在业绩考核指标的基础上,建立经营过程考核指标,使经营者无后顾之忧。对滥用职权、违法乱纪,使所有者遭受利益损失的经营者行为,要加大约束、惩罚力度,使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相结合。完善资本市场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民事赔偿制度,消除经营者进行会计舞弊的机会主义行为,使之不敢铤而走险。

(三)建立健全委托双方权责的法律法规

由于委托方和方之间契约的不完备性,如会计准则界定模糊,使方可能会钻漏洞,因此应完善会计准则体系,明确会计实务操作中应遵循的规则。此外,若委托人对在经济活动中的签约条款授权界定不明,人可能会发生无权或越权行为,出现“道德滑坡”现象。因此,应不断健全在委托关系中各方权责等方面的法律规章。

(四)完善并推广会计委派制

会计委派制是指国家凭其对占有国有资产的企业、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所有权,对企业进行会计人员委派的一种制度。建立并推广委派制,使得企业的会计人员不再受经营者的控制,没有利益威胁,可客观、公正、真实地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从根本上摆脱“内部人控制”的局面,消除串通造假的舞弊行为。此外,由所有者直接委派会计人员,委托链缩短,既减少了信息不对等的可能,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股东对经营者的监督成本,并激发董事会对管理层进行监督管理的积极性,来减少“搭便车”获得的收益。

(五)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进行社会审计的灵魂和生命,其应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对财务报表做出审计报告。对此,应加大对注册会计师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等,尽快建立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责任。此外,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工程”建设,防止其与委托方同流合污,出现“道德风险”,使之能独立、客观地反映经济实质。

作者:岳世忠郭嘉萍单位:甘肃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第三篇: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治理

一、会计信息相关理论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很多,一个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不完善是根本原因,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很多企业没有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构建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一些“内部人”为了一己私利,通过会计信息造假欺骗股东和其他投资者;企业外部治理结构的缺失是外部原因,主要是资本市场体系的不够完善,许多企业进行会计信息造假圈钱,以达到上市的目的。因此,必须从企业内部开始,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结构,对企业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同时加强对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其会计信息造假的成本;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完善会计信息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增强监管力度和对监督体系的构建,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

二、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是根本原因

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首先,很多企业没有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构建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企业的董事会等制度往往形同虚设,企业的权力集中在少数控制人手中,“内部人”控制问题比较严重,一些控制人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通过会计信息造假来损害其他股东和投资者利益,造成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另外,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导致“委托-”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企业投资者无法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导致一些经营者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通过会计信息造假等行为来损害企业以及投资者的利益。

(二)企业外部治理结构的缺失是外部原因

企业外部治理结构的缺失也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首先,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够完善,很多企业为了能够达到上市圈钱的目的,通过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形式来达到上市的要求,从而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出现问题;其次,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发展水平比较低,普遍存在着较差的会计信息统计和相关法律法规认知的认知,缺乏相应的竞争以及激励惩罚机制,导致无法对企业经理人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约束,这也降低了经理人会计信息造假的成本;另外,政府对企业经营行为的过多干涉,企业自身为了显示自身的盈利能力,以及注册会计师审计不够规范等,都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外部治理原因。

(三)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不高是直接原因

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不高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原因,这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从事财务的会计人员对于国家的法律法规不了解,专业性不强导致会计统计信息出现差错的。首先,我国很多企业的会计人员专业技能不强,对于会计财务知识以及国家相关的会计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不多,在实际的从业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失误的情况,客观上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其次,我国的一些会计从业人员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一些人员出于自身利益故意进行会计造假的行为,或者一些会计人员受到企业管理者胁迫和指使,配合其进行会计造假,主观上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

(四)会计监管体系不完善是重要原因

会计监管体系的不完善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首先,我国的相关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并不够健全;其次,我国的监管机制不完善。这些原因都会导致企业会计失真,而企业会计失真又会对存在巨大危害。首先,尽管我国很多法律法规都对会计造假行为做出了处罚规定,但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等原因,很多法律法规都无法充分发挥其监督管理的作用;另外,我国的其他会计监督部门,例如工商、财政、税收等,对企业的会计监督一般都是从自身职能角度出发,不同监管部门之间会有交叉或者真空的地带。因此,企业会计会利用相关职能部门监管的漏洞而钻国家法律法规的空子。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策略建议

(一)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最重要的是从会计信息的主体企业入手,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消灭会计信息失真的土壤。首先,企业要以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为指导,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内部制度,尤其是要建立有效的董事会制度,让董事会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决策中发挥主要作用,从而有效的避免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另外,企业要完善经理人激励和约束机制,有效的解决“委托——”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加强对职业经理人行为的监管。

(二)完善企业的外部治理环境

完善的企业外部治理结构是治理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障。首先,我国要逐步健全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市场注册制和退市制度改革,从而为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供强有力的约束和监管;其次,要逐步建立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从而加强对企业经理人行为的监督和约束,提高其会计信息造假的成本,从而有效的避免了职业经理人进行会计信息造假的行为;另外,政府要在外部治理结构的完善中发挥作用。要对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并严格执行会计信息披露和审计标准,加强对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督。

(三)不断提高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职业素养

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要不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职业素养。首先,要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使其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自我约束,自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准则,杜绝主观的会计造假行为;其次,企业会计人员要能够熟练掌握和操作相关的会计技能,并对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避免客观上的会计信息失真;另外,还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教育和培训,使其能够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做好对企业的独立审计工作,为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保障。

(四)加强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

完善的会计监督体系能够从外部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监督,从而有效的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首先,国家要加强会计监督的法律法规建设,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严格予以惩处,并追求会计信息造假相关责任人的民事责任,从而提高会计信息造假的违法成本;其次,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例如财政、税收、工商等部门要强化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督和审查,并加强沟通和协调,督促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另外,还要严格规范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能够有效的执行,使其能够充分行使其独立审计的功能。

四、结束语

会计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在会计审计工作中,诚信价值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如果将诚实信用贯穿于会计审计工作中,就会促进相关交易主体建立起有效的信任,进而降低不必要的签约成本、监督成本等,从而最大限度得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交易效率与交易总量和交易成本密切相关。交易成本越低,交易总量越大,就表明交易效率越高。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交易效益的高低取决于交易成本的高低,二者成反比的关系,交易效率的提高也就意味着交易成本的降低。对于企业来说,如果能够依照诚信原则进行会计审计工作中,保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就会大大提高交易双方预期,提高签约的效率。对于社会来说,企业间的诚信有助于加快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整个经济运行的成本,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率和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得到提高。

(三)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个具备良好信誉的企业,必然会在市场中得到更多交易对象的青睐。因为,诚信是一个企业最无价的利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竞争加剧的今天,拥有良好信用度的企业才会对投资者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有利于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发展壮大。

二、会计审计中诚信价值的博弈

我国现阶段的独立审计诚信制度的建设才刚刚起步,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都只承担有限的责任和风险。贯彻诚信的会计师和审计师以及拥有良好诚信度的会计审计企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审计信息的真实性,降低审计失真给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经济成本。在会计审计工作过程中,当诚信价值越大时,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会变大。相反,当会计审计工作者的个人行为和企业行为是在粉饰相关工作报告时,将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和风险,从而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将降低。因此,在会计审计工作中每一个个体和企业都应当重视提升自身的诚信价值,在博弈中所累积的“帕累拖效应”越优,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就会越来越快。在会计审计中诚信价值的博弈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被审计和会计审计单位的博弈在被审计和会计审计单位的重复博弈中,很多企业为了更好的分配和制约权利,将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企业的所有权者往往会聘用职业经理人从事相关的经营管理,职业经理人相对于股东更了解企业的运行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股东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而职业经理人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就会高估企业的经济价值。而股东为了核实职业经理人所提供的企业运行状况,就会聘用或者委托专门的会计事务所对其工作报告进行评估,确认经理人的经营成就,提高审计报告的真实性。此外,由于很多企业的董事会股东出任企业高管,在对企业审计报告的评估中,变为徒有形式而失去其实质意义的经理自我评价,这就会让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大打折扣。特别是当企业中会计审计师对报告持有怀疑时,经理往往会利用其职权和身份,打压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他们为了不被辞退,只能一再得放弃自身得职业道德,对审计报告得准确性、真实性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二)会计审计部门之间的博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会计审计行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不断扩大自身的客户范围。在这个过程中,越低的审计成本、越高的服务质量,对于企业吸引新的客户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会计审计部门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审计成本的竞争。从发展过程来看,如果会计事务所以提高效率和交易总量来降低审计成本。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相反,如果只是单纯的通过弱化审计专业技术的方式来降低审计的成本,就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会计审计部门之间成本竞争的加剧,就会导致一些事务所为了降低审计成本,故意省去审计的流程,这就会使得审计失败的风险大大增高,会计诚信价值也面临崩塌。由于当前我国并没有专业的审计监督标准和制度,这就导致一些事务所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对被审计对象的要求采取言听计从的态度,降低了事务所的信用度,在与被审计单位的博弈中处于劣势局面。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不断丧失的诚信价值必将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会计职称论文范文第6篇

石油销售企业在金融活动中,涉及财务管理和税务方面很多问题,在商业处理过程中要及时准确的反馈,不然会造成很多会计处理问题。

1.在发票使用过程中管理不规范,在物资采购,代加工等环节使用增值税发票不到位,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在销售成品油过程中,由于燃油费使用范围比较普遍,各类企事业单位、个人等都可使用此类发票,注定燃油费发票管理难度较高,销售企业在发票开具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存在一定风险。

2.在对待客户过程中,对客户打折和优惠,虽然提供了企业的销售量,但是虚增了销售收入,会计核算不规范。由于基层员工的税务知识贫乏和管理不够精细等原因。工作中销售折让业务开具发票不规范,未在同一张发票上同时注明开具销售商品金额和折扣折让金额,造成多计应税销售额(折扣折让部分一并计入),多计提缴纳增值税销项税。

3.成品油销售企业自身的会计违规,不正确的使用税收政策,多计销项税。在实践中,成品油销售企业的自我有送货车辆和办公车辆,这些私有设备更占消费量在日常生产经营,这样的业务的日常核算的企业销售,税收政策没有使用正确的方式,最后发行自己的普通发票支付的费用,造成多计的增值税销项税量。

4.财务管理上资金账户管理缺乏控制,使用效率低。石油销售企业的网络比较分散,有些网点位置较为偏僻,这种特点为资金集中管理带来一定难度,资金的归集基本是各大国有银行来完成,在银行的账户普遍存在偏多和分散的问题,这样不仅增加了资金管理的工作量,而且造成了资金的沉淀,使其管理效率不高。资本支出和利用的规划和综合和不能统一,存在商品采购缺乏控制的问题,各方面不能有效的分配投资和运营管理,库存占用的资本支出,合理的预算管理控制手段和有效的损耗分析缺乏资金投资成本,造成流动资金内部之间的分配不完善,企业资金积压和资金不足共同存在,在货币银行贷款和资金余额方面存在了“双高”,企业高财务费用持高不下。

二、完善成品油销售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建议

1.完善全程监督机制,构筑严密的企业内控体系。完善成品油销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控制。一是健全企业经营中的制约机制,建立监控防线,明确职工从事业务的权限和职责,对一般业务进行复核,对重要业务实行双签制,尽可能的避免单人处理整个业务。二是完善事后监督机制,在会计部门的常规核算基础上,可配备专业会计人员,或是由会计人员兼职,对不同岗位、业务进行定期、不定期的会计核查,将核查纳入常规化、程序化管理,并将核查结果定期反馈。三是成立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委员会,通过常规稽核、离任审计、举报受理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控制,对成品油销售企业的经济业务和会计部门进行监督,从而及时发现存在的会计问题,防范和化解经营、会计风险,构筑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中心的严密的内控体系。

2.强化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检查考核,完善奖惩机制。构筑严密的企业内控体系后,成品油销售企业要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得到有效贯彻,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对问题造成的后果进行评估,并制订整改措施进行改正。要完善奖惩机制,对严格执行制度的,给予表彰奖励,对贯彻不力的,给予处分和处罚,做到宽严并济,达到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

3.理顺内部关系,规范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确定成品油销售企业总部与分公司、子公司以及加油站等销售终端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关系,明确下属单位的财务定位,确定是成本中心,还是利润中心。通过几种财务会计关系的合理组合,确定对下属单位资金流的控制力度和财务会计管理力度,形成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体系和完善的经济责任考核体系,规范下属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强化对资金运作的监管,从而全面提高成品油销售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水平。

4.健全内部会计审计制度,加强对职工的控制和管理。内部会计审计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控制其他运营环节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形成,对成品油销售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完善和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真实性查证等方面,将产生重要的监督和参谋作用。健全内部会计审计制度,合理设置组织结构,进行资产负债表审计、损益表审计等财务审计和经营审计。将内部审计人员从会计、财务人员中分离出来,直接对管理层负责,真正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的作用。同时,要强化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增强会计工作人员的自我约束能力,促使其自觉执行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通过业务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减少会计业务处理的技术错误,提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水平。

三、结语

会计职称论文范文第7篇

1.出于满足个个兴趣目的。即从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入手确定选题。如果自己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比较有兴趣,或在实际工作中自己就从事假账甄别工作,就可以针对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标准、现实经济中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解决对策等全方位或就某一方面展开论述。

2.热点问题追踪法。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每一阶段都有该阶段的热点话题。如前一阶段的会计委派制问题、2001年上半年的会计准则制订权问题、现阶段的会计诚信问题,等等。选择热点问题的最大好处是比较容易取得相关的参考资料,而且选择途径较广,既可以是新闻媒介体,也可以是报刊杂志,还可以是专家研讨等。

3.边缘学科交叉法。即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与会计学科相结合,利用会计学科自身专门方式方法,为其他学科和会计学科自身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比如环境会计是将环境问题现代财务会计理论方法有机结合,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说明等方式反映、记录、报告、考核资源和环境成本与价值,评价企业环境经济活动以及取得的环境效益对企业财务成果和社会价值形态的近期、长远影响的一门新兴会计学科。在这样的一门新兴会计学科中有许多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4.对比分析法。通过对几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的比较研究来认识事物。如我国借款费用准则与美国相关准则的比较研究、股份合作企业会计核算的差异、中美注册会计师管理制度的研究、企业合并的基本会计方法及其比较分析,等等。

5.延伸法。进一步加深对某个课题的研究,该方法要较全面了解已有的相关论文,并在那些论文所阐述观点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深化,避免泛泛空谈。如预算会计体系进一步改革探索对会计委派制新认识,等等。

会计职称论文范文第8篇

1.现有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没有与时俱进。

我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方式,大力扶持互联网行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和金融领域的改革。其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改变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引发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场革命。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行业的结合出现了互联网金融,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存款模式和计息方式,引起会计利息的确认和计量方式的改变。互联网金融和制造业相结合,将改变我国传统产品生产方式和销售方式,也将引起产品成本的确认和计量方式的改变。总而言之,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经济领域的应用不仅会影响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也会引起会计核算方式的改变。这将对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挑战,而现有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几乎都忽略了通信技术课程的普及及其应用,互联了网联网技术对我国经济领域的冲击,没有与时俱进,没有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没有体现出互联网时代特色。

2.现有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全面。

10月15日,习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我国文艺作品应该兼顾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让文艺成为市场的奴隶,标志着我党开始重视健康的文化对青少年的正面引导作用,抵制低俗文化对青少年的恶劣影响。习的讲话无疑给学校提出培养人才的新目标,那就是德才兼备,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更要重视学生品德和文化的培养。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多偏重于会计与商业经管类课程,基本忽略了人文学科、艺术学科等方面的课程。这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仅仅具备会计专业技能,却不了解中国的历史,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步入社会后,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易被恶俗文化引诱、占领,最终走向犯罪道路。

3.现有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问题。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我国会计准则为了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处于一个不断修订修订的过程。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这是对我国旧会计准则进行的一次全面修订。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打破了过去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垄断地位。公允价值的应用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会计估计技术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而不再局限于会计知识的机械化重复应用。2014年3月份,我国财政部再一次对2006会计准则进行重大修订,使我国会计准则进一步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修订后的会计准则更加抽象,其应用进一步要求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综上,我国会计准则的不断修订与国际趋同是大学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情况,要求高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上更加侧重于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提高,而不是会计知识的简单复制。但是,现有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还是侧重于会计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会计职业能力培养。

二、完善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建议

1.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与时俱进。

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经济领域的应用,改变了我国传统的产品生产模式、销售模式和交易模式,促使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相关新兴事物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提高,企业的虚拟化程度会提高,企业的外延会逐渐增大,企业的生产、销售、交易和借贷模式等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无疑将会引起产品成本核算、期间费用核算和借贷利息核算等发生变化,挑战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思考和判断能力。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作为未来生产和加工会计信息的主体,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更为准备的会计信息,势必要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流程有一个足够的了解,这就要求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包含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知识普及,以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为未来经济发展作贡献。

2.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增加人文艺术学科。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曾写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表达了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本科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无疑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高校培养出来什么样的学生,也就预示着国家未来走什么样的道路,所以学生的教育至关重要。我国传统文化的很多作品都教育人们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育人们“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因此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现有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比较重视学生会计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忽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普及,这容易导致一些学生有才无德的现象。因此高校应该在现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加我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讲授,普及学生人文艺术常识,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增加职业能力培养课程。

随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不断修订,公允价值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要求学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更加注重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提高,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活动。因此,高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不能仅仅关注会计理论、会计知识的普及,还要关注会计知识应用和会计技能提高,应该在现有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提高会计知识应用和会计技能的课程。

三、结论与启示

友情链接